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  >  黑土保護  >  正文

養好用好黑土地 夯實“大國糧倉”根基

發布日期: 2024-08-23 作者: 來源: 人民網 【字體: 打印本頁

  悠悠萬事,吃飯為大。 

  色黑如珍寶的沃土,關乎大國糧倉的豐盈。數據顯示,我國東北地區約有2.94億畝典型黑土區耕地,占全國耕地面積的15.4%。 

  2022年8月1日,黑土地保護法實施。施行兩年來,各地區各部門堅持保護優先、用養結合,讓珍貴的黑土地持續發揮效能,保障國家糧食安全,維護生態系統平衡。 

  多管齊下 法治科技雙輪“把脈續航” 

  法律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“壓艙石”,法律與科技“雙輪驅動”,為黑土地“保駕護航”。 

  “保護好、利用好、養護好黑土地是‘國之大者’?!弊匀毁Y源部土地工程技術創新中心主任鄖文聚告訴人民網記者,貫徹落實黑土地保護法,用先進科技破解黑土地變薄、變瘦、變硬問題,用嚴密法律保護黑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、修復保護活動,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“必經之路”。 

  《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(2020—2025年)》《關于進一步加強黑土耕地保護的通知》《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(2021—2025年)》《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》等一系列關于黑土地保護的政策陸續出臺……從中央到地方,打響黑土地“保衛戰”,夯實“大國糧倉”根基。 

  “保護好黑土地,關鍵是科技支撐?!敝袊こ淘涸菏繌埣褜毐硎?,針對黑土地變薄、變瘦、變硬等問題,科研人員通過開展監測評估、機理揭示、技術研發、模式構建研究,系統調查黑土地土壤資源現狀,建立土壤資源清單;揭示黑土退化與阻控機理,突破黑土地健康保育與產能提升技術;研發智能農業關鍵技術和裝備,構建空—天—地一體化、多維度全要素黑土地數據信息監測系統,建立智能化管控系統與決策支持平臺;建立黑土地保護性利用長效機制,形成適用不同黑土地類型及地方需求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。 

  以養為用 黑土地變身“新高地” 

  黑土地保護法施行兩年來,提出的因地制宜的保護性耕作得以推廣。在東北,免耕和留茬養土的耕作方式,形成了“梨樹模式”“龍江模式”等代表性的土壤健康管理范式。 

  “黑土生態系統功能正在逐漸恢復?!敝袊茖W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褚海燕研究員告訴人民網記者,“不論從土壤養分、有機質含量等理化指標,還是從土壤生物多樣性和群落結構、生物活性與功能等生物指標上顯示,土壤的健康水平不斷提高?!?/span> 

  黑土有機質含量逐年上升,土地變得更“厚”、更“軟”、更“肥”。數據顯示,耕層土壤的氮、磷、鉀、速效氮、速效磷、速效鉀含量增幅在5%至30%,土壤肥力顯著提升;同時,土壤生物多樣性水平提高了5%至15%,土壤生物群落功能更加穩定。 

  在齊齊哈爾示范區,玉米和苜蓿間作種植模式下,大豆產量增加了8%至18%,土壤線蟲數量提高約5%至12%,多樣性增加約4%至10%。 

  久久為功 監測體系護航“中國糧倉” 

  黑土地保護,功在當代,利在千秋。 

  黑土地保護如何久久為功?沈陽農業大學教授汪景寬認為,應建立長期、系統的監測體系來跟蹤黑土質量變化,為黑土地“量身打造”切實可行的保護策略。 

  “應立足本地黑土地保護現狀,以調查和監測為基礎,科學全面編制行政區域黑土地保護總體規劃,并做好與國土空間規劃的銜接?!蓖艟皩捳f。 

  “充分發揮社會公眾對黑土地保護的監督作用?!蓖艟皩捳J為,一方面,加強黑土地監督與監測能力,著力強化省、市、縣三級人大監督職能;另一方面,加強黑土地土壤環境監管、監測和執法能力建設,通過衛片執法和衛片監督等手段,堅決遏制黑土地“非農化”,嚴查盜挖、濫挖及非法買賣黑土行為,形成懲治破壞黑土地違法行為的強大合力。 

  汪景寬表示,農業和自然資源等部門應建立黑土地保護監測體系,對黑土耕地質量變化進行跟蹤監測,每年對行政區域內黑土地質量監測點和調查點進行耕地質量評價,及時掌握黑土地耕地關鍵指標和總體質量變化情況,并及時將評價結果上報上級主管部門,同時按要求向社會公布。 

  汪景寬補充,各級政府要充分利用黑土地監測和評價結果。發揮政府投入引領作用,以市場化方式帶動社會資本投入,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、農戶、企業積極參與,形成黑土地保護合力,合理安排黑土地保護項目;根據不同類型區和不同等級的黑土地耕地質量狀況,有針對性制定提高黑土地質量的具體工程項目和技術模式,大力加強黑土地高標準農田建設,形成黑土地保護利用的長效機制。 

相關附件: